心理百科
当前位置: 首页 | 心理百科 | 心灵美文 | 正文
给中国学生的第七封信之21世纪最需要的7种人才(上)
2012年02月17日 15:01 点击:[]

给中国学生的第七封信之21世纪最需要的7种人才(上)

 

 

李开复

人才的标准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东方的战国时代和西方的骑士时代里,最受器重的是力敌万夫的勇士和巧舌善辩的谋臣;在中国的科举时代里,靠着“死记硬背”和“八股文章”而金榜题名的书生最容易出人头地;在西方工业革命风起云涌的日子里,善于用机器的力量改变世界的发明家以及那些精通专业、埋头苦干的工程师成了所有人才中的佼佼者;即便是在刚刚过去的20世纪中,大多数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还停留在专注、勤奋、诚实、服从等个体层面……

但时光荏苒,21世纪已经悄然来到了我们的身边。在今天这个机遇稍纵即逝,环境瞬息万变的世界里,更多的人拥有了选择和决策的权利,更多的人需要在不断学习和不断创新中完善自己,也有更多的人拥有了足够自己施展才能和抱负的空间……大多数人的工作不再是重复的机械劳动,也不再是单打独斗式的发明与创造。人们需要更多的独立思考、自主决策,人们也需要更加紧密地与他人沟通、合作。

21世纪里,现代企业最需要的不仅仅是个体上优秀,或只拥有某方面特质的“狭义”的人才,而是能够全面适应21世纪竞争需要的,在个人素质、学识和经验、合作与交流、创新与决策等不同方面都拥有足够潜力与修养的“广义”的人才。如果把20世纪企业需要的人才特质与21世纪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做一个简单的对比,我们大致可以得到下面这张反差强烈的对照表:

20世纪最需要的人才

  21世纪最需要的人才

勤奋好学

融会贯通

专注于创新

创新与实践相结合

专才

跨领域的综合性人才

IQ

IQ + EQ + SQ

个人能力

沟通与合作能力

选择热门的工作

从事热爱的工作

纪律、谨慎

积极、乐观

并不是说20世纪强调的诸如勤奋、踏实等人才特质就不再重要,事实上,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同样会以这些最为基本的个体素质和行为规范为基础。只不过,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更全面也更丰富,审视人才的视角也从单一的个体层面转向了融合个体、团队、组织、社会乃至环境等多个维度,涵盖学习、创新、合作、实践等多种因素的立体视角。

无论是对于那些渴望成为栋梁之材的学生,还是对于那些致力于培养优秀、实用人才的大专院校来说,能否使用21世纪的立体视角更全面、更透彻地理解新世纪的人才标准,都是我们能否更好地适应21世纪的国际竞争环境,更好地发挥人才优势的必要前提。

因此,我打算结合自己在此前的科研、教学与研发管理中积累的经验,具体谈一谈上表所列的7种面向21世纪的人才特质,希望能为广大青年学生以及致力于人才培养的人们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1.融会贯通者

早在几千年前,中国的学生就懂得勤奋学习、刻苦攻读的道理。勤奋学习本身是很好的,但很多学生却错误地认为,勤奋学习的目的不外乎就是获取特定的文凭或优越的成绩。一些学校和老师也把大量精力花在如何培养“考试机器”上面。甚至有辅导老师对同学们说:“你们考前尽量背知识点,考完就尽快忘掉,不然,你们无法应付接踵而至的繁重课程。”

这种把考试和文凭当作学习的唯一目标的做法是极其错误的。今天,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一旦进入了工作岗位,会不会考试和能否记住答案早已不重要了,21世纪的许多工作都需要在更为复杂多变的环境中解决更具有挑战性的问题,绝非死记硬背得到的书本知识可以应付。如果只为了文凭和考试而学习,不掌握真正有效的学习方法,那么,即便获取了文凭和好的成绩,也一定无法跟上21世纪的节拍,并会在今后的工作中成为“陈旧”的落伍者.

那么,学习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呢?在《做最好的自己》一书中,我提出了学习的四种境界:

  1. 熟能生巧: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掌握课本上的内容,知道问题的答案。

  2. 举一反三:具备了思考的能力,掌握了学习的方法,能够举一反三,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3. 无师自通:掌握了自学、自修的方法,可以在没有老师辅导的情况下主动学习。

  4. 融会贯通:可以将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于生活和工作实践,懂得做事与做人的道理。

融会贯通是学习的最高境界,21世纪最需要的也是能够在学习上融会贯通,在实践中应对自如,善于思考、推理和应用的人才。

举例说来,对于一个学习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学生,学会课堂上的每一门功课,系统地掌握数学、算法、系统以及编程方面的知识,这仅仅是打下了一个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学生所必备的知识基础。要想真正成为计算机方面的研发好手,他还必须具备自主学习、自主思考和自主创新的能力,能够把不同来源的知识、经验和方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用它们灵活、有效地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具体问题。

融会贯通的一个要点是必须具有清晰而灵活的思维。一些软件公司招聘研发人员的时候,除了要考察应聘者的基本编程能力、算法知识和项目经验以外,还经常用一些看似稀奇古怪的“思维挑战题”(例如:“为什么下水道的盖子是圆的?”“请评价一下你刚刚使用过的电梯的人机界面。”)。这些题并不像许多人所认为的那样是“智力测验”或“脑筋急转弯”类的试题,它们的真正目的是要测试应聘者在独立思考时的逻辑性和灵活性。如果一个应聘者回答出了好几种答案,那更加证明了他是一个思维活跃的人。如果一个人的回答不合逻辑,或干脆答不上来,抑或在回答后一口咬定只有一个正确答案,那么就算他在学校考试时取得过优异的成绩,我们也会怀疑他是不是一个只会背书和考试,而不善于灵活应变、融会贯通的人。

融会贯通意味着你必须善于将学习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去。想要融会贯通,首先要多实践。在IT领域,许多成功的公司都希望加入公司的毕业生拥有十万行以上的编程经验(例如在Google,大多数没能通过面试的应聘者都是因为实际动手能力不足),但不少中国学生告诉我说,他们在学校的四年时间里,真正自己动手编写过的程序还不超过一千行。这一方面说明一些学校在教学时不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也说明许多学生只知道学习“死”的知识,而不知道去寻找或创造机会,以便将学到的知识用在具体的实践当中。

融会贯通也意味着你必须学会解决那些从未见过的、没有确定答案的问题,学会用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分析和解决问题。在Google的招聘过程中,我发现有一些很好的学生非常善于解答某些有着明确描述和明确答案的问题(例如,“怎样遍历无向图或有向图”等等),但他们一碰到那些需要进一步抽象和明确的,略显模糊的问题(例如,“如何将常用的图算法应用于人际关系建模与分析”等等),就很难将自己的思维集中到正确的方向上来,也很难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解决方案。要知道,在实际工作中,几乎每一个问题都是模糊和不确定的,你的老板和同事不可能预先帮你将问题简化成书本里那样的抽象形式,一切都需要你自己动手,需要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和简单地学好课本知识相比,融会贯通对每个学生的要求更高。但只要达到了融会贯通的境界,你就具备了21世纪人才的必备特质之一,并同时拥有了实现理想和追随兴趣的坚实基础。

2.创新实践者

现代社会离不开创新,因为无论是对一个社会还是对一个企业,创新都是唯一能够长期持续的竞争优势。从根本上说,价值源于创新。创新以及由创新引发的产业和技术革命所能够创造的价值要远远大于重复性劳动所能创造的价值。正因为如此,几乎所有现代企业都把创新摆在企业发展的最核心位置,包括中国在内的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也都把自主创新视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

但是,科研领域和产业界往往会有一种“为了创新而创新”的倾向。许多研发成果只是片面地追求“科技领先”或是“概念独特”,许多研究员只是追求发表论文而不考虑创新的结果是否能很好地解决实际问题,是否能被大多数用户接受。

例如,1996年我在SGI公司领导一个研发团队开发了一个非常酷、非常棒的三维浏览器,也赢了很多大奖。但当时我们只顾埋头创造,却没有做好市场分析和调查,看一看这么酷这么棒的浏览器在市场上到底能否被普通用户接受。结果,因为该产品没有市场,这个创新无法为公司创造任何价值,我们的产品等于白做了。我们不得不把部门卖掉,解散了部门里的100多位员工。这可以说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事情之一,也是我所经历过的最大的一次失败。

从这个惨痛经验的教训就是:创新必须为实践服务,“为了创新而创新”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我在MIT被采访时,有人问我如何用一句话来激励MIT的学生。那时我刚经历了SGI的失败,我想到的第一句话就是:“重要的不是创新,而是有用的创新”,我们不能因为“新”才去做一件事,而要看它究竟有没有实用价值,究竟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并被用户所接受。

反之,在实践过程里,我们也不能只局限于重复性的工作,而应当时时不忘创新,以创新推动实践,以创新引导实践。只有不忘创新,我们的实践工作才能充满活力和激情,才能不断研发出卓越的产品。

Google公司的两位创始人——谢尔盖·布林和拉里·佩奇——就非常善于在实践中创新。当年,当这两个斯坦福大学的神奇人物将创新的网页排序算法与方兴未艾的网络搜索实践结合为实力超群的Google搜索引擎的时候,创新和实践这两个相辅相成的字眼就在Google深深扎下了根。即便是在紧张的工作之余,两位创始人也不会忘记发明一些“新奇”的玩意儿来为工作增添些乐趣。有一次,拉里·佩奇自己动手,将装有自己开发的测试程序的笔记本电脑安装在可以遥控的玩具车上,然后蹲在地上,指挥着自己的测试车跑遍公司的各个角落——其目的竟然是为了测试公司内部的无线网性能。

创新引导实践,实践支持创新。实践和创新缺一不可,这就好比只懂得力学原理的人和只知道铺砖叠瓦的人都无法独立建起一座摩天大厦一样。同样的,在新的世纪里,也只有那些善于将创新和实践结合起来的人才有可能获得最大的成功。

 


关闭